“每個國家和地區(qū)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,比如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就是造成這種審美差異的因素之一。那么,花藝師該如何在美的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傳達內(nèi)容?從而讓作品展現(xiàn)的美是世界共通的標準呢?”
每次丹羽英之的最后一節(jié)課,總會帶來很多驚喜,我們總是很期待,這次,這位來自日本的花藝藝術家又將會帶領學生呈現(xiàn)怎樣的空間奇跡?
丹羽英之現(xiàn)代商業(yè)花藝藝術課程之空間造型裝置藝術
——滿園春色
20位花藝設計師,經(jīng)過將近24個小時,制作完成了長達12m的現(xiàn)代空間花藝創(chuàng)作作品。
很多人會問,7天時間,丹羽英之現(xiàn)代商業(yè)花藝藝術課程,能得到的最大收獲是什么?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先回到課程第一天,丹羽老師開講前的一個問題:“每個國家和地區(qū)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,比如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就是造成這種審美差異的因素之一。那么,花藝師該如何在美的價值觀不同的情況下傳達內(nèi)容?從而讓作品展現(xiàn)的美是世界共通的標準呢?”
所謂“內(nèi)容”
不只是顏色、形態(tài)、質感,而是情趣!哪怕一枝花,它也是美的,就像葉紹翁很有名的一句詩詞:“春色滿園關不住,一枝紅杏出墻來”,這里紅杏的“俏皮”可謂將春意烘托的恰到好處,也讓后人在讀到這首詞的時候,不禁身臨其境,感受到春意盎然的園藝風光。
植物會說話,不光花藝師要了解這一點,也要通過作品,將情愫傳達給看作品的人,這種意境,即便是讓看客停留3秒,也要讓人片刻理解其中寓意,拿出相機,把它當成藝術品,只拍作品就夠了,而不舍自拍留影的那種魅力。
什么是“共通的美”?
當然不是教你落入“俗套”,一味的迎合大眾的口味,而失去自己的設計個性是最遺憾的。丹羽老師所謂的“共通”則是有理有據(jù),對于美的表達,每個人都有不同見解,一起交流分享關于美的價值觀,從視覺上給人超出物質本身的呈現(xiàn)效果,在表現(xiàn)大眾審美的情況下而又不失個人創(chuàng)作,是這些天學習的關鍵所在。
植物生命的延續(xù),訴說花藝作品的變化美
丹羽老師舉了一個例子,北京的春天很短,通過這幾天,每天從酒店到學校的路上,他都能感受到植物的變化,春日里綠色的變動,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初夏的來臨。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,而花藝師要做的正是借助植物本身的能量來表達生命的律動。就如第一天的花藝作品用的是桃花,7天前還是含苞待放的花蕊,7天后,有的則開成了粉嫩的桃花。
最后一件花藝大作,是基于對植物、人和空間的感知訓練
曾經(jīng)有人說做花藝師最重要的是心態(tài),為什么有的人能從事花藝一輩子,而有的人堅持著就放棄了,尤其是如今花藝行業(yè)的火爆,產(chǎn)品、設計、創(chuàng)新、模仿、競爭、再設計等等,浮躁充斥著這個行業(yè),而又有多少人是靜下心來在做花?這種耐心和初心你又能維持多久?
丹羽英之會時刻提醒你,花藝設計不是孤芳自賞,從植物,到空間,到設計藝術,再到情感表達,最后是花藝師本身,他甚至會要求你時刻保持桌面清潔,用一下午的時間觀察植物,然后將一粒粒松針鋪滿花器,或者用作品描繪出帶有風、陽光或河流的植物特點等等,學會在過程中享受,這又何嘗不是花藝師的一種修行?